新华社昆明11月10日电 题:沪滇协作让这里的苹果成为群众的“致富果”
新华社记者林碧锋
眼下,正是苹果采收的时节。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苹果种植基地,果树成片,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,果农们忙着采摘装运。
(相关资料图)
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一位果农在采摘苹果。(新华社发)
苹果成为当地的“致富果”,得益于沪滇协作。2021年6月,上海市松江区正式结对帮扶昭阳区,两地各级各部门立足当地的自然禀赋优势,采取资金、技术、消费帮扶等举措,探索沪滇协作新路径,为苹果产业注入“活水”。
过去,布嘎乡的苹果以农户散种为主,为推动苹果种植规模化、产业化,上海市松江区投入帮扶资金在布嘎乡建设了5000亩的苹果种植基地,项目还包括苹果苗木购植、灌溉系统建设、农机设备采购、园区基建等配套工作。
布嘎乡乡长张亚东说,进入丰产期后,这个基地可年产苹果2万吨,带动当地群众500人就业。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离不开产业振兴。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委副书记魏永翔说,结对帮扶以来,松江区为昭阳区的苹果产业先后投入帮扶资金近亿元,助力苹果产业提档升级。
洒渔镇是昭阳区的苹果主产区,苹果种植规模大、产量高,但农户的苹果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,品牌化相对较弱。
针对这一实际,上海援滇干部经过研判,在洒渔镇投建了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,涵盖苹果包装、分选、运输、仓储、物流等方面,采取“党支部+集体经济+公司+农户”的方式组织管理,着力培育苹果产业初加工基地,提高苹果的市场竞争力。
图为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的一家苹果企业的生产线。(新华社发)
上海援滇干部、昭阳区副区长吴丹说,这些项目的投建,让昭阳区的苹果产业稳步实现产业化、规模化、规范化、高效化运转,有助于提升品质、打造品牌,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的附加值。
得益于沪滇协作,54岁的洒渔镇巡龙村果农李章琼眼下忙得不亦乐乎,还请来不少亲戚朋友帮忙分装苹果。作为苹果种植大户,李章琼家今年采收了8万多斤苹果。“以往要拉到当地集市去卖,今年来自上海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打通了销售渠道,卖了5万多斤苹果到上海,价格也好,我们很放心。”谈起政府的支持,李章琼连连称赞。
如何让苹果卖得出、卖得远、卖得好?沪滇两地合力开展线上线下消费帮扶,借助上海的大市场、大流通优势,以社会帮扶、苹果品牌推介会等形式,力推昭阳区的苹果“走”出去。10余家苹果企业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推介活动,松江区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也到昭阳区进行考察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苹果企业和果农通过电商和直播平台销售苹果。
工作人员在昭阳区的一个苹果种植基地通过直播平台销售苹果。新华社记者林碧锋 摄
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了6万亩苹果。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忠伟说,松江区结对帮扶昭阳区以来,依托推介活动,公司主打的“昭阳红”苹果已进入上海多家超市,在沪销售价格和销量均提升20%左右。
目前,昭阳区的苹果种植面积从两年前的60多万亩增至73万亩,年产量达85万吨,苹果销往国内各地和泰国、越南等东南亚国家,苹果产业年综合产值达90亿元,辐射带动45.6万余人增收致富。
昭阳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陈勇昌说,沪滇协作为昭阳区的苹果产业发展补齐了短板,让苹果产业甜上加甜,小小苹果成了群众的“致富果”和“希望果”。